轉載分享

 

攝氏565,走雪隧真的要深思

 

56.5度到底有多熱?



只要到雪山隧道北上靠近坪林端體驗就行,這是 民國99711日 下午七點半測的資料,


而相同的時間雪隧北上頭城端卻只有33度,兩者相差23度半,


短短的12公里 上升約100多公尺的高度,有如此大的溫度差,也堪稱奇蹟。


  雪山隧道的開通讓很多人便利,但同時也增加一處假日塞車的路段,幾乎每週會重演一次,


這可能工程單位設計之初始未料及的事,當初顧及長隧道通風問題,


設計了三個通風豎井,本以為萬無一失,但到了實際使用時卻不能發揮作用,


隧道裡的高溫讓用路人身處極大的危險之中,不出事則已出了事必定會很大條。


  雪隧設計的平均坡度是百分1.255,也就是由頭城向台北每前進一百公尺會上升1.255米 ,


這種坡度平常開車時是不會被感覺到的,但在密閉的隧道裡問題就產生了~~~:


通風不良的結果是累積出56.5度的高溫,


幸好雪隧長度只有12.9公里 ,如果照這比率長度加一倍,溫度搞個不好就接近一百度,


處在這種高溫下一個小時,不要說地瓜人大概也會被烤熟,恐怖的很。


  


為何假日雪隧北上會產生如此的高溫,基本上設計是有問題的,


照理說北上至少需要五個通風豎井南下要兩個才足夠,


但受限於當時經費問題,最後的結論是使用三個且兩個方向隧道共用,


這種先天不良的設計又加上國人開車習慣問題,工程單位不敢將隧道內的行車速度提高,


速度受限的結果之下,所謂的活塞效應就無法發揮作用,


熱氣排不出去當然溫度就會不斷累積,五十六度的高溫自然就產生了。


  不過說回來,就算工程單位放下心防將速度提高事實上也沒用,


一到周日下午,從頭城交流道開始排隊,到坪林至彭山隧道段,


國五接國三交流道,車陣幾乎都是聯成一條線動彈不得,


隧道內也是走走停停,什麼活塞效用都沒用,還是一樣不斷排出熱氣!!


雪隧北上愈往坪林愈熱,老爺車愈快到坪林愈會故障,


有了故障車整個車陣就得停下來,溫度又開始不斷往上飆,


溫度愈熱故障車就愈多,就如此惡性循環不停。


  下次各位假日從宜蘭回來,要不要走雪隧真的要深思,


假設某日靠坪林北上端發生火燒車事件,


各位想像一下氧氣被燒盡溫度飆升的情況,


第一您的車子會因沒氧氣而熄火,


第二您可能會呆坐車上等待或根本已經窒息而被高溫碳化,


白朗峰隧道的慘案就是如此(去查一下網路吧)


給各位一點建議,早點回來,


走北宜慢慢開,沿路欣賞風景,到了坪林喝杯茶、上個洗手間,很快就可以回到新店


我敢保證這會比開雪隧還早到家,不過您執意還是要開雪隧也可以,


但如果真的遇到上述的假設狀況---火燒車,真的要冷靜下來,


查看雪隧裡的人行橫坑(350公尺 有一個)位置,


聽行控中心指揮(警廣頻道收音機還有號角喇吧)進入人行橫坑避難。祝福各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