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重孰輕?
MO最近接到已仙逝母親的訊息,要我們珍惜父親最後的時光,
那是他留下來讓我們滿願的歲月。
我眼淚簌簌地留下來,突然非常非常想念媽媽。。。。。
年紀輕的時候,常聽媽媽說,以後沒娘了!你們就知道思娘有多甘苦~!
媽媽的話真是經典,思娘越是甘,越覺苦,那份無嚐的追思~!!
寒冬到,單親的雙親,上床時是否難眠?
今冬蟲蟲自紐約為我捎來愛女準備給阿公媽咪的電毯,睡在暖暖被窩,不用再半夜凍得手腳冰冷睡不著。
暖被中,總是有溫馨的親情和友誼相伴眠~~,好甜蜜!
想到如章舅舅50年前搭郵輪2個月才抵芝加哥,打工寄回電毯,外公已因思念成疾回天國去了。。
思親、孝親,我們都要相互珍惜身子,不給愛我們的人增添負擔,
但要更珍惜相聚相處的時光,愛就在指縫中流轉。。。。
愛在唇齒抑揚之中流轉。。。。
愛在心念揚啟,行動就現身。。。
願大家有一個享天倫的快樂年~!!
許多的愛MO
轉貼~你還能陪爸媽多久? 「親情計算題」引大陸網友心酸
分類:網路文章分享
2010/12/25 23:05
昨晚,夢見去買先慈愛喝的豆漿配油條,宛如小時後的情景。
父母去世多年,有時仍會在夢中思憶。唯有要求自己,一定要好好修行,
讓我的父母、累劫累世的父母都能離苦得樂,才能報答親恩!
父母還在世者,是幸福的寶貝,要好好珍惜能孝順父母的時光啊!
2010/12/21 13:57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加減乘除是唸書時必需完成的作業及考試,但您算過自己還能陪父母多久嗎?
大陸網路上最近出現一道「親情計算題」,許多在外地工作的網友仔細一算,
發現未來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少之又少,忽然一陣心酸。
「假 如你和父母分隔兩地,每年你能回去幾次,一次幾天?
除去應酬朋友、睡覺,你有多少時間真正和爸媽在一起?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就算爸媽能活到85 歲,這輩子你還能和爸媽相處多久?」
近日這一道簡單的「親情計算題」在天涯、新浪及搜狐等大陸論壇流傳,引發許多網友共鳴。
30歲的重慶女 子姚玲目前在杭州工作,自認還算孝順的她仔細一算,每年回家2次,共約10天。
除了去拜訪親友、出門逛街,真正在家時間只有5天,再扣掉每天睡覺10小時,每年和父母在一起僅70小時。
她一陣心酸,「就算爸媽活到85歲,我也只能和他們相處兩個月又13天。」
28歲的山西女子楊瑩新反應比姚玲更大,因為她每年春節回家一次,只有5天,
真正能陪媽媽的時間大概只有20小時。她仔細一算,在今後的歲月裡,
能和媽媽一起的時間不超過600小時,也就是25天,還不到一個月。她哭著回想兒時的點點滴滴,覺得很愧疚。
「這樣一份親情帳單確實讓人感動。」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杭州市疾控中心主任趙國秋說,
隨著生活的改變,現代人孝道缺位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有的人雖然對父母心存感激,
卻總是感動很多、行動很少,想得很多、做得很少。
趙國秋指出,孝敬父母除了是管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讓他們擔心,
以及照顧好他們的起居之外,更該關心的是他們的內心。
「很多人以為給父母買了東西、給了錢就是盡了孝道,而很少去關心父母在想什麼、做什麼。
定期看望父母、打電話彙報,聽他們嘮叨,這樣比物質上的盡孝更重要。」
=============================================================
親情計算題:我們還能陪爸媽多久
從“1+1= 2” 開始,我們一生都在做著無數的算術題。上學時,算術題是必須完成的作業和考試﹔
工作后,開始算計收入,算計開銷﹔結婚生子后,算計存多少錢可以買一套房,或是養一個孩子。
可你有沒有算過,自己還能陪父母多久?
那麼,不妨來做做這道最近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的“親情計算題”——
假設你和父母分隔兩地,每年你 能回去幾次,一次幾天?
除掉應酬朋友、睡覺,你有多少時間真正和爸媽在一起?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就算爸媽能活到85歲,這輩子你到底還能和爸媽相處多久?
一算只能再陪老媽25天
這篇引起網友共鳴的帖子,最早出自於山西晚報的網上聊吧裡。
自從一位網友將這張“親情賬單”晒在網上后,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不少人恍然意識到,未來見父母的次數竟然少得只能以“次”來計。
網友“陌路花開”的回復讓人心生酸楚:“這輩子,我也許只能和媽媽相處25天了。
畢業之后留在重慶上班,一年也就春節回家一次,真正在家的時間不超過5 天。
5天裡,大概還有3天出門應酬、聚會。剩下的時間除了吃飯睡覺和上街購物,真正能陪媽媽的時間大概隻有20小時。
我媽媽今年55歲了,如果上天眷顧她能活到85歲,在她最孤獨的那30年裡,
我能在她身邊的時間不超過600小時,也就是25天,還不到一個月!”她說:“算出結果后,我哭了,覺得很愧疚,
對不起媽媽,我好想馬上見媽媽一面。”
和父母住在一起的范沈明也做了這道題。
“畢業后我一直住在家,父母白天要上班,所以真正相處就只有晚飯那1小時的時間。
我每週大約有3天在家吃晚飯,也就是說,我每週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只有3小時,一年就是156小時。
媽媽50歲,假如她能活到 85歲,我能陪他的時間是5460小時,相當於227.5天,也就是7個多月。
這還不包括我以后結婚和他們分開住的情況。
”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心理咨詢中心 主任湯永隆也做了這道題:
“我媽媽今年70歲,住在台灣,我每年會休假1個月。
假設她活到85歲,我回家每天都能陪她8小時,那麼我還能陪她3600小 時,也就是150天。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狀態,沒有疾病、意外,沒有額外的應酬,實際時間肯定還會縮水。”
兒女是父母的全部,而父母在兒女心目中又佔幾分?
很多算過這道親情計算題的人,都忍不住掉了眼淚,懺悔於自己對父母的這份情感疏忽。
現代生活讓他們忙壞了,佔走了大量盡孝的時間,父母反倒成了被忽視的一角﹔
有人甚至在父母去世時都不在身邊,隻能一生追悔沒有見成最后一面。
現代人出現孝道缺位,每個人都會漸漸長大,漸漸離開父母的視線。
學校、社會、朋友、戀人、異鄉、漂泊……都在一點點拉開我們與父母的距離,
而一年中留給父母的時間卻是縮了又縮。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心理學副教授岳曉東說,對很多人來說,盡孝永遠是“未來時”和“未完成時”。
如果明晚不用加班,我就給爸媽打個電話﹔如果周末沒有飯局,我就回家看看﹔
如果我有時間了,我要帶父母出去玩﹔
如果我有錢了,我要買套大房子把他們接到身邊……
“很多人會為這樣一道親情計算題動容,
就是因為他們雖心存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但往往想得多、說得多,卻做得少。”
岳曉東解釋道;湯永隆也表示,還有一個可能,在計算的過程中~
人們看到的不光是數字;而是曾經和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
兒時天天依偎在父母身旁,到現在分隔兩地見面次數少之又少。
“這樣的一個計算,會啟動我們與父母直接的感應裝置,讓很多人重新審視自己的作為。”
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張侃說,之所以會出現“孝道”的缺位,
一: 是源於父母本身對子女的教育。
岳曉東表示,許多中國父母過於以孩子為中心,以至於父母永遠記得孩子的生日,但很多人從來沒給父母過過生日。
這種教育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會以自己為中心,而很少念及父母的感受。
二:是很多人都覺得“來日方長”。
對誰說忙,都不如對父母說的理直氣壯,以至於陪伴父母的計劃總會一推再推。
殊不知,父母會在我們的忽視中快速老去。
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那原本有限的親情數據,
在我們的賬本上不停遞減,有朝一日總會歸零。
一個電話、一次慶生、一個紅包,隨時隨地傳遞牽掛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曾寫道: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著孩子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岳曉東認為,很多人自己當了父母後才會明白,
父母對於子女的要求其實很少,無非是時常聯絡、報個平安、噓寒問暖。
而對於不能守在父母身邊的人,我們也請多位專家給出了“盡孝之道”。
1.規劃好自己的生活。
湯永隆說:“子女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早些成家,
和周圍人關系和諧過得開心,就是解決了父母最大的后顧之憂。
”一定不要過度依賴父母,把他們當成生活上的“提款機”和情感上的“垃圾桶”。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也認為,要讓父母覺得,我的孩子是最靠得住的,這就是最大的孝順。
“對於我的一對兒女,我不要求他 們天天在身邊守著,但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他們一定要能挺身而出。”
2.勤“請安”。古代的大家庭中,都有請安的制度。
現在,如果我們和父母在一個城市,請安可以是每周看望一次,或帶著父母出去玩﹔
如果分隔兩地,可以定好每周打1—2個電話,這個電話要由子女主動打。
這種制度應該嚴格執行,不能用忙、累、沒空當理由。
既然能把時間拿來工作、娛樂,應酬,為什麼就不能從這些時間中擠出點陪父母呢?
3.多說 “廢話”。在和父母交流時,多說些“噓寒問暖”的廢話,甚至多聽父母的嘮叨。
比如問問父母三餐吃了什麼,去哪兒玩了,這些家長裡短的話題,才最能顯出親人間的親近。
湯永隆回憶道:“我在日本上學時,有一次從電話裡聽出媽媽有些不對勁,再三追問,才知道她剛動完手術。
”很多父母怕孩子擔心,有困難、生了病會 瞞著不說,做子女的一定要上心。
4.給父母慶生。雖然很多老人嘴上說“不願意過生日”,但子女不能不當回事。
平時的生日可以親自下廚給父母做頓飯﹔
五十、六十、七十這樣的大壽一定要隆重過,兒女盡量全回到父母身邊。
祝壽不僅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讓父母自豪的一種方式。
5.過年給父母發紅包。孩子給錢父母總會推辭,不管他們是真的不需要還是嘴上說說,
每到過年,建議有收入的子女都給父母發個紅包,老人給孫子輩的壓歲錢也可以從這裡面出。
6.讓父母享受“隔代親”。父母對於孫子和外孫輩,是永遠看不夠的。
自己成家有了孩子后,一定多帶著孩子去看父母,
每次打電話時,也要鼓勵孩子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多說話,這就是讓父母最高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