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歲末年終共修會,許多人清理壓箱底的信念烙印,大都是源自原生家庭的關係.


不管我們有多麼大! 內心深沉渴望得到親恩滋潤的渴求,從來沒有消失,


只是隨著年歲增長,越來越感覺不到自己的真正需求,取而代之是茁壯成長的成就和鐵衣衛。


進入心靈成長的共修團體,讓我們變得纖細敏感,


願意脆弱、願意柔軟、


願意扯下臉面具、願意再恢復感覺,


願意接受自己和同伴的支持和關愛。


感謝同修們以心相許,大家相親相愛、互相鼓舞、相互支持,


給自己更寬廣的空間….也給星球更高頻的振動頻率


MO在歲末年終以非常感恩的心在趕印天使之音~【甘露法雨】,期待下次會面時我們一起來禱唸~


這本經文曾經讓MO慈愛的母親,以人工心臟支持七日後恢復瞳孔反應,


謝謝淑( 王 君)於母親在加護病房時,引領MO自宜蘭~彰化取經,日夜念7日夜..,有了神基和奇蹟。


當然更要感謝許文正舅舅不離不棄的搶救母親;在此禱祝,願他安好長命百歲,救更多人~!


願以此心傳閱更多人~ 歡迎來共振~!                   

 

許多的愛和感恩MO

 

 

******************************************************************************

 與父母和解


作者:賓靜蓀 出處:親子天下20

大部分家庭都有愛,但有時,家庭卻是成長過程中受挫的根源。


很多人發現自己無法按照原本的人生劇本走下去時,開始探索自我,


走進心靈成長的祕密花園後,才發現打結、卡住的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給自己最好的新春「心」禮物~~ 與父母和解……….


(母親)必須冷酷無情地對待我,倘若她不小心透露了她對愛的想望,她可能會陷入更多憂懼,更多傷懷,


而如此便無法支撐她的人生。。。。我明白了,


她必須將對愛的想望割捨,因為她感覺沒有人愛過她~從來沒有一個人,


她因此不知道該如何愛我。


她不知道她該如何愛人。任何人。」   --陳玉慧《海神家族》


你可以選擇不看這篇文章,不關心這個議題。

如果,你對下面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話。

1: 你覺得你的原生家庭生活好嗎?

2: 你喜歡你的家人嗎?

3: 與家人生活在一起時,你覺得有趣、會感到興奮嗎?

如果你回答「不是」或「不經常如此」,那麼你對家庭或多或少有些不滿意。

也許你認為,家就是家,責任、義務、角色都已註定,除非發生嚴重的家庭危機,還有什麼好壞可言?

但是,某些時刻,你的內心深處是否希望能和逐漸年邁的父母談心、更接近,更溫柔、真實的交流?

是否希望能在父母需要陪伴、扶持時,你能自然真誠的拉住他們的手,

就像你需要他們在人生道路的轉折處拍拍你的肩、安慰鼓勵你?

 

和父母親接近的想望,有時,是一生的追尋。

 

旅德作家陳玉慧在混合自傳式小說《海神家族》中書寫自己悲傷的起源。

父親長年不在家,母親總是憂鬱,她從小對父母有怨,因為感受不到父母對她的愛。

二十歲就離開台灣,異國流浪的過程其實就在逃避童年的缺憾,尋找愛和家。

她曾經「不喜歡溫柔」,必須武裝自己,強忍悲傷,其實內心極為渴望自己能像一個女兒和父親談心,但總是失望、受傷。

寫完家族故事後,她發現父母的確沒有愛過她,但「又有誰愛過他們?」

從質疑到理解,她逐漸釋懷,藉返台陪伴癌末的父親到他過世,與父親和解。 

與父母和解,就是與自己和解

陳玉慧的家族故事也許沉重,卻完整呈現與父母和解,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大部分家庭都有愛,但有時,家庭卻是成長過程中受挫的根源。

很多人發現自己無法按照原本的人生劇本走下去時,開始探索自我,走進心靈成長的祕密花園後,

才發現打結、卡住的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卓越藝術傳播基金會牧師黃國倫觀察,一般有兩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

一種太疏離、分太開,只有在婚喪喜慶重大事件時才有互動;

另一種是太黏膩緊密,無法劃清界線,完全分不開。

而很多家庭互動溝通的方式不好,不知道如何建立親密關係。

為打開心結、讓自己成長、自由,愈來愈多人參加家族治療或親密關係工作坊來學習改變。

 

目前,台灣的心理諮商界有兩個比較大的家族治療系統,藉著類似心理劇的客觀呈現,

提供參加者一個觀察者的位置,以成人角度重回原生家庭。

來自美國的薩提爾模式以「家庭重塑」的方式,深入成年行為的「冰山」底層,

「雕」出原生家庭各角色之間的權力結構和溝通型態。

來自德國的海寧格家族系統排列,則利用互不相識的成員即興「演出」一個人的「生命劇本」。

許多人因為「看到」自己在關係中的狀態和樣貌,受到極大震撼,因而學習放下未滿足的期待,轉化負面情緒,做出改變。

父母的過高期望和權威,經常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疏離,而且讓孩子自尊心低落。

 

近四十歲的江智良(化名)理工名校出身,但是平均一年換一個工作。

他參加工作坊想了解自己,卻發現對工作不滿的根源,來自他一直跟權威有衝突。

他對父親既尊敬又害怕,從小很皮,常常「按到爸爸的按鈕」而被扁得很慘;

但因為很會念書,成績優異,所以「爸爸來學校都走路有風」。

直到高一那年因為迷上電動而被留級,高二讀理組班,數理很好,英文、歷史卻不及格。

他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爸爸看到成績單,只用台語說了兩個字「無效」(無藥可救),

他累積多時的情緒於是爆發。

從高二到大學畢業他和爸爸沒講過一句話。

大學四年,江智良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對家庭也用很挑剔的方式去看,

「覺得爸爸沒教好,對他有很大的憤怒,」他回憶。。。。

直到當兵被整得很慘,發現因為父親的要求,因而培養了很強的執行力,

才逐漸恢復自信,並改善父子關係。 

沒有跟著長大的那個自己~~內在小孩

很多人帶著被遺棄、不受重視的傷害長大,外表強硬,內心卻無比脆弱。

 

擔任廣告公司創意總監長達二十年的郭惠娟,三年前被迫離職,開始全面和「不回家的自己」和解。

身為老大,她發現自己從小很不滿媽媽分心力去照顧妹妹,更在意媽媽曾經說,

「為什麼你不是男孩?」

她發現原來自己在職場上一直拚命與男生一爭高下,就是想證明自己比男生厲害。

參加過各類成長工作坊,她看到自己對媽媽有怨懟,一直跟自己生氣。

「知道有一個我,沒有跟著長大,但是為了成長,必須武裝,」她說。

這樣遺棄、被遺棄的劇碼也上演在她和兒女的關係裡。

郭惠娟體認,「不能強迫父母改變,只能做自己的父母。」

她疼愛心裡那個需要愛的小孩,就等於和內在的母親和解。

不是所有家族故事都以衝突和決裂為主軸。

 

呂旭立基金會諮商師王鳳蕾是獨生女,很受父母疼愛,但她卻曾經覺得這樣的愛很黏膩、窒息。

爸爸是警察常不在家,她十歲就要開始自己做防颱準備,以免媽媽焦慮。

她遊必有方,卻只能報喜不報憂。

但是她在工作坊裡,看到自己也在連結父母和她的那條繩索一頭拉扯,

「我去抓媽媽,口中卻說『你放我自由!』」王鳳蕾很震撼,

原來以為是媽媽不能承受,其實卻是自己選擇不離開,不讓自己自由,卻把責任推給媽媽。

她領悟到,因為愛爸媽,所以願意打電話報平安,承認是自己的決定,

就沒有那種「期待父母了解你的犧牲」的委屈。

從此能夠為自己負責,接受媽媽的焦慮擔心,是因為她的愛,內心就多了一份自由。

「各種家族治療要提供的,不一定是大革命,而是小和解、小疏通和小自由,」

專門出版關心現代人心理健康小眾書籍、「心靈工坊」總編輯王桂花提醒。

許多人學到用成人的眼光,去了解父母行為背後的原因和意義,將負面經驗轉化成正面的力量。

 

王桂花從自己觀察上下兩代對家庭的概念,因為變動太多元,中間有許多摩擦和衝突。

父母那輩忙生活、忙經濟,只問有沒有吃飯、考試,照顧的是兒女生理上的需求,沒有貼心的陪伴和聊心事。

「孩子像爬藤一樣,長到哪裡算哪裡,

  有人誤打誤撞,長成快樂爬藤類;

  但有人碰到不順心的事,還是得繼續長。」

他們不是不渴求親密和陪伴,只是從沒有學習如何表達。

改變過去對自己的意義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件,

  但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對它的感受,它對我們的衝擊,

  同時改寫它對你的意義,」

 

薩提爾家族治療大師瑪莉亞葛莫利深信不疑。

「家族中只要有一個人改變,就有可能帶動更多的改變,」她肯定。

成長,意味著可以選擇、創造生命中溫暖的記憶,去取代小時候的缺憾。

修復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也加強每個人生命中的韌力。

 

海寧格經驗論:

不論父母是否完美,不管他們有沒有犯錯,每個人都要感謝父母給我們生命。

接受父母是我們的父母,才能接受生命中發生的事。

「如實的接受,不再抗拒,就不再需要耗費能量,

  和解就是『say yes to life』(認同你的人生)」

I open windows to welcome the sunshine to all my rooms everyday,  

Hoping one of the days I could bring sunshine to other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 的頭像
    Mo

    九天的魔法堂

    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